您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栏目分类>

养老建筑设计的最新研究方向和进展

发布时间:2019-03-04 15:28    作者:星立方科技     浏览次数:
        在养老建筑设计领域,绝大多数人每天都在忙着做项目,静下心来做研究成了一种奢望,甚至连系统地回访、总结一下已完成项目的使用情况都很少能够实现。正因如此,关于养老建筑的相关研究成果更显珍贵。下面我们基于最近一年中在我刊发表的文章,对养老建筑设计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和进展进行了粗略的汇总,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
 
养老空间中装饰材料应用的新趋势
        现代装饰材料创新的趋势包括:
        绿色环保。目前在室内装饰材料范畴中的绿色环保材料主要有抗菌、杀菌类材料,空气调节类材料,天然植物或天然加工类材料,废物加工再利用类材料,等等。
        高科技化。3D技术、纳米技术以及一些高水平的加工技术纷纷与材料创新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新型材料。例如,有一种会“呼吸”的墙面漆,当房间的湿度较大时,它会吸收一些水分,而当房间干燥时自动释放水分,达到智能调节室内干湿状况的目的。
        质感的反差。视觉和触觉的质感反差可以带给人们全新的心理体验和新鲜感。例如,一件视觉上柔软有弹性的物体,实际触摸后却十分坚硬,我们以为粗糙凹凸的表面,实际触摸时可能非常光滑。视触觉质感的反转刺激效果表明,我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事物和想象的并不一致时,会有全新的体验感。

        养老空间中绿色环保材料的视觉表达与创新运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色彩
        要合理运用色彩,更要灵活运用色彩,达到不同场景、不同时间下的空间氛围。
        试想,如果老年人能够随着自己的喜好和习惯而改变室内墙面的颜色是否更加人性化?科技与壁纸的结合便产生了这样一种新的节能环保壁纸,这款壁纸可以利用壁纸内部结构中的设置键来更换颜色、花纹,原理如同自动更换的电脑桌面。这种具有互动效果的壁纸不仅增加了老年人的生活趣味性,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季节的变化。冬季,室内的壁纸可以调节成暖色系,让老年人感觉到温暖舒适;夏季,将壁纸调成清爽的颜色,可降低室内的视觉温度。
        质感
        装饰材料在质感上主要体现为粗糙与光滑、硬与软、冷与暖、新与旧、光泽与透明等几种特征。老年人喜欢较柔软、易于亲近的事物质感。另外,大部分老年人有比较强烈的念旧情怀,比较偏爱有岁月感的事物。因此,我们会根据老年人的这些特殊生理、心理需求,利用一些材料的质感进行创新运用,同时还能兼具功能与美感。
        例如,有一种混凝土实验性浇筑模板技术,设计师利用棕榈席创造出了独特的混凝土表面纹理,进行创新和改造后,这种原本冰冷的工业材料无意中多了一丝人文情怀,视觉上混凝土好像变成了柔软的地毯;再比如,某公司设计了“编织”混凝土瓷砖,其灵感来源于沙丘和传统的编织工艺,将它们大面积贴于墙面时,形成了非常有趣的质感反差——极像一面由布料编织出来的墙体,很难想象它是由坚硬的混凝土创造而来。
        肌理
        肌理可分为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自然肌理是指材料本身自带的一种纹样或属性,人工肌理则是人为制作和创造的形式美感。材料肌理的变化可以赋予空间节奏感和韵律感,老年人对于材质的肌理没有过于严苛的要求,我们主要探索材料肌理在美感层面的表达方式,从而丰富空间的视觉效果,让养老空间更加现代、时尚。
        目前,对于材料肌理的创新表达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利用其他材料模仿某种材料的肌理,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另一种是通过材料本身的特征,按照某种比例或节奏组合形成新的肌理。
由废弃的报纸制作而成的“大理石”凳子
普通的砖按照某种规律或节奏排列组合之后形成了新的肌理形态
        光影
        老年人对于光线的要求较高,他们喜欢较为柔和的室内光线,既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又不能将阳光完全阻挡在室外。
        当材料与光结合之后便产生了一种极赋表现性的元素——光影。当我们把光影元素引入养老空间中时,不仅可以丰富空间的艺术性,还能满足老年人对于光的特殊需求。当老年人不喜强光直接照射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局部透光的手法,将斑驳的光影引入室内。
        设计师在拱门外镶嵌了一层外表皮,雕刻以美丽的花纹,有了这块镂空的水切铝板表皮,白天,阳光透过玻璃洒向室内的光影浮动,变幻莫测;到了夜晚,室内的光晕向外透射,建筑立面呈现出了光彩盈动的效果(图片来源:https://www.dezeen.com/2010/12/19/casa-puglia-by-peter-pichler)
 
中国社区养老的分级模型
        让老年人居住在家中,而不是在养老机构里,是时下养老项目的热点之一。目前中国的诸多养老项目还仅仅处于起步状态,名目繁多、分类混乱,存在许多问题。
        根据不同的分类条件,养老模式存在许多不同的分类方式。比如“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集中养老”与“分散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等。
        我们主要以生活模式来对养老模式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家庭养老(与子女共居,由家人照顾)、社区养老(住在家中或养老社区,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居住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三类。
        三种养老模式各有利弊,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虽然传统养老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但家庭养老模式显然会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机构养老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之前,社区养老这一结合了家庭的舒适感和机构的专业性的养老方式或许将成为最适合当下中国的一种养老模式。
        根据分析和比对,我们为国内社区养老设计了一套分级模型,只有相应的分级标准真正落实到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方方面面,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产业才会真正迎来飞速的发展。
 
中国养老环境设计的关注点
        中美养老机构案例调研的结果皆指出了共享活动空间和室外活动场地在机构养老环境中的重要性。不同的是,中国案例的调研结果强调了室内采光和便捷布局的重要性;而美国案例的调研结果侧重于指出居室设计和家庭氛围创造的重要性。 
        对于国外的设计经验要批判地接受。洋为中用可以帮助我们汲取经验避、免重复错误。新型的养老模式不断涌现,养老服务的层级划分也正在逐渐模糊。在不同服务类别的机构中,重要的环境设计元素各有差异。在此领域内需要进一步研究。
 
既有社区的适老化改造
        当前的既有社区及其公共空间,尤其是老年人比例较高的一些老旧社区,不仅尚未根据老龄化趋势做出相应的改造和变化,还由于之前的设计中缺少对老年人特征的考量,很多细节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甚至限制了老年人的出行和社交,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既有社区适老化建设和改造的标准,在理论上存在空白。
        居家养老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而社区对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的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社区的适老化改造,应通过对老年人不同层面的需求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来提出改造策略,除了对公共空间和设施进行改造外,还需要政策支持和社会支持,如福利保障政策和社区参与等。只有从社会不同方面给予支持,才能实现城市老年友好社区。
老年友好化设计一般策略
        积极老龄化是一种观念,是指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健康、参与、保障”水平,确保所有人在老龄化进程中能够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它是继“健康老龄化”之后又一次理论升华。
        该观念不再将老人看作是“脆弱的群体”,也否认了老龄化社会必将是一个缺乏创造力和活力、生产率下降的社会。相反,积极老龄化仍然视老年人为一个能“创造价值并享受价值”的群体,旨在鼓励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体力、社会、精神等方面的潜能,保证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而各国也需要为老年人营造一个促进健康和福祉的支持性社会环境。
        单一居家环境无法有效实现积极老龄化。
        对于适老化住宅,在内部空间方面,通用设计应满足的基本条件包括:保证住宅所必需的基本功能;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特征并采取相应对策;顺应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使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具有灵活性;结合生活护理的需要。
        适老化住宅的公共空间实际上包括社区公共活动部分和楼栋公共空间部分。对公共空间的设计通常是住宅项目开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而公共空间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很多老旧中低层住宅由于没有电梯,且缺乏加建的可能,导致很多老年人无法正常下楼活动, 长期蜗居在家中,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因此,对于适老化住宅的公共空间的改造也是建设老年友好社区的关键步骤之一。可以通过环境改造,充分利用闲置空间,增加适老活动空间。同时,增加一定数量的绿化面积,做好绿化的后期养护工作,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室外氛围。此外,公共空间中的适老服务设施需与整体改造相互配合。
        在疗愈花园方面,免费开放的、可通达的绿地有助于人造建筑物与其周边自然景观环境的融合,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在城乡结合部发展养老社区的可行性
        城乡结合部是中国特有的土地政策、户籍管理政策体系下的产物。在地理空间上,其处于中国绝大多数大城市和农村(郊区)之间;在产业结构上,其非农经济和农业经济并存;在公共服务设施上,具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但不完善;在生态景观上,其乡村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交融;在文化层次上,其城市文明和乡土习俗并存,不及城市文明,但高于乡土习俗,处于现代性文化和乡土文化的转型期。
        由于地理位置、行政管理和人口交叉等原因,目前的中国城乡结合部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但只要城乡结合部不再是治理盲区,其目前的劣势很有可能在将来转化成独一无二的优势。
        在中国老龄化愈来愈严重的现在和将来,如果城市发展进入逆城市化阶段,那么城乡结合部必然是中国“一代城市移民”的首要目的地。因此,提前做好城乡结合部的养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不仅可以在逆城市化到来之前改善当地老人的养老条件,也可以避免将来出现养老基础设施供给无法跟上实际需求的问题。
 
适合我国城乡结合部的养老社区模式
        当代社会的养老模式逐渐向分散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更加注重养老设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相辅相成。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得出了以下更具实际意义的三种养老模式:
        医养融合式养老
        医养融合式养老在提供医疗保障的前提下,注重“养”与“医”的结合,主要针对大病康复期、易复发病患者等无法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
        混合式养老
        混合式养老旨在打破养老服务功能单一化的局面,满足不同体能特征的老人,尊重他们所具有的不同行为意愿,进而打造与之相匹配的空间特征。通过年龄阶层混合,让幼儿、中青年人参与到养老的过程中,使养老服务人群更加多元化。此外,养老不应局限于对老年人的看护和服务,混合式养老鼓励营造一种新型的功能混合空间,将养老与购物、娱乐、学习和观赏休闲相混合,激发老年人的“正能量”,营造出一个有生命力的积极养老环境。
        嵌入式养老
        嵌入式养老着重在将养老服务“嵌入”到居民的既有居住环境中,利用当地居民闲置空地或房屋,将其改建成适宜不同老年人群体的老年住宅。嵌入式养老能有效弥补居家养老专业化程度低、灵活性小等缺点,让老年人在不离开熟悉的社区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同时,满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这种养老方式尤其适合在城乡结合部开展,与城市相比,城乡结合部有更多闲置的土地来开展养老服务,相较于高度集中的养老模式,这种分散在社区中、邻里间的新型养老模式更符合我国当代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养老建筑中自然光照明的设计策略
        建筑朝向
        就我国光照特性而言,朝南偏东是较好的一个朝向,不仅因为是受光面最大的方位,并且在冬季不至于太过寒冷,这个朝向适宜设置卧室或者起居室等老年人停留时间较长的功能空间;其次减少东西向日照光线,因为这个朝向容易造成西晒,且不利于室内通风,不适合老年人长期居住。总之应该尽量最大化采用偏南的朝向设计,创造适宜老年人休憩享受的温暖空间。
        建筑造型
        健康的老人多以单元式建筑为主,这类建筑造型起居室和卧室采光会更加充裕;而需要护理的老人一般集体居住,以廊式建筑为主要造型,这类建筑采光则更加均匀。从建筑功能而言,E字形、L字形养老建筑存在一定采光盲区,在这些区域可以设置管理服务空间,让老人疗养区最大化享受更加充沛的阳光。从老人实际需求而言,院落式、回字形建筑造型则更加符合他们的需要,在提供给了他们平均而舒适的照度的同时,也给了老人聚集、交流的区域。
        窗墙设计
        常见的窗的样式有平开窗、落地窗、转角窗、飘窗等,其中落地窗能够带来更加充裕的室内采光,其透明和反射性还能更完整地映入室外景观,丰富空间。而不同的窗材料能够将室外光线过滤成不同的形状和色彩,木材、竹藤丰富的色泽和纹理带来了独特的质感与光线的相互辉映;晶莹透亮的玻璃将光线进行反射和折射,展现出多样化的空间层次;而厚重踏实的石材和砖面在自然光的映射下更显出不同风格的质感。这些不同的材质在给予老人不同视觉感受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凡的光影体验。最后应根据使用的功能类型、景观要求以及与室外的连接性设计合适的窗墙比例,使窗户的比例与室内空间相协调、获得良好的视觉景观的同时引入充分的室内光线实现节能环保。
        病房与休养区
        养老建筑中老人主要分为健康老人、半失能老人以及失能老人三类,病房和休养区是他们活动最多、逗留时间最长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当中要求有高质量的景观、良好的通风以及充沛的日照光线,为保障这些基本条件,首先开窗口的位置、大小、比例以及尺寸十分重要,窗地比例控制在1:6左右,这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将室外环境引入室内,让老人能够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冬暖夏凉,以此弥补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日渐衰退而减少户外活动的缺憾。其次,在这个区域中对于床、沙发、桌椅等家具的摆放也应该考虑到季节性光照影响,经过调查研究,冬季老人们更加希望床能够放置在有较长太阳照射的区域,而夏季则尽量选择避免太阳直射,而在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宜小于2小时。最后,阳台的设计对于病房和休养区十分重要,阳台一般设置于偏南向,不但可用于晾晒衣物,观景休闲,还可在寒冷的冬季成为十分重要的活动区域。从另一方面而言,阳台也起到反射遮阳、控制自然光的作用,使自然光更加柔和地引入室内,不对老年人的视觉造成额外负担,创作出更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光环境。
        护理单元
        护理单元是护理人员和医护人员活动最多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当中,根据研究推荐照度值不应该小于200Lux,以电气照明为主,自然采光为辅,窗地比例在1:6能够获得比较适宜的室外光线和景观。并且有研究表明,将工作人员的工作护理单元设置在建筑外围上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公共活动区域
        大堂、中庭、阳光房、餐厅等都属于公共活动区域,这些区域一般会人员相对密集,活动范围相对较广,因此需要通过高吊顶、大型开窗面等手段来实现开敞明亮的空间氛围。中庭是养老建筑采光较为集中的公共区域,大多通过顶面及侧面采光引入室外光线,在通过地面以及浅色墙面的漫反射可以形成较为稳定、明亮的室内光环境;餐厅也是老年人活动较多的公共区域,大多养老建筑多采用阳光餐厅的形式进行设计,通过整面落地玻璃面与绿色植物相结合带给老人们舒适的用餐空间;而为了满足部分有信仰的老年人需求,宗教室也是不可缺少一个公共区域,此区域内更加强调的是宗教氛围和柔和的光影效果。
        走廊过道
        走廊过道是养老建筑中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老人们希望在这样的空间上停留、交流或者欣赏室外景观,所以可以在走廊过道上采用全景落地窗和高窗相结合的开窗方式,在保证老人安全的同时拥有良好的景观视野。
         阳光室
         老年人晚年生活娱乐生活匮乏,所以一般养老建筑中多会设立一些阳光室供老人娱乐休闲,在这里老人们可以进行棋牌游戏、聊天谈心或者练字画画,这个功能空间中应该设计在建筑外围,既保证有舒适的采光,又需要外围配合有景观树荫遮挡,不至于光线过于强烈刺眼,可以让老人们可以长时间的在这里休憩停留。
        集会空间
        养老建筑里经常会使用集会空间用于宣教、老年课程、健康咨询等,这个空间人员经常十分密集,在这段时间中容易积攒较多热量和负荷,将其设置在建筑外围,其热量加之室外光线以及紫外线容易导致室内温度过高,从而增加空调系统负担。因此,集会空间建议设置在建筑的北面或者内侧,避免设置在东、南朝向,以获得比较好的空间体验。

        以上内容均摘自《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在此对以下原文作者表示感谢: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刘蔓 罗潇 申思
        宁波诺丁汉大学 张琳坡 项子娴 刘悦 陆俊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王哲
        西交利物浦大学 刘玉 陈冰 龚凌菲 鄢淏南 张丹 刘雅琦

友情链接:

筑医台 新浪微博 高晶板吧 集成吊顶吧 铁建商城 慧聪网 九正建材网 阿里巴巴 中国建材网 中国建材采购网 中国建筑装饰网 深圳设计总院 西安苍龙
18186209835
* 姓名:
Q Q:
* 手机号码:
电子邮件:
留言主题:
留言内容:
留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