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武汉云景山医院是后疫情时期武汉加强公共医疗卫生防控体系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委全会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增强武汉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重要阵地。
武汉云景山医院定位围绕“医养融合、健康养老、平战结合”的目标,建设集医、康、养、护、研及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于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项目设计总床位数2000床,平时1000床为医疗养老,预留1000床作为应急使用,提升了武汉市的重大疫情防控与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同时也是武汉市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医疗设施。
医院俯瞰效果图
规划设计
武汉云景山医院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与自然资源为依托,屋顶观景露台、360度浮空绿岛,屋顶花园与山体景观形成了医院共享的可视化空中花园,透过开放空间、架空层,形成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空间关系,以充分表达“借山而居,沐云以养”的空间体验;设计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和高效医护服务的原则,外交通循环系统和内功能流线的结合,实现绿色空间与功能空间的有机体,医疗功能的平疫转化体。
医院立体园林空间
项目主要分为三个功能分区,综合医疗区、预留应急区、行政办公及生活区。
综合医疗区面向107国道,流畅大气的主入口和开放的首层界面打造立体、生态、活力的城市友好型新型建筑;四栋综合住院楼,架空医疗区屋顶空中花园之上,高低错落与南侧山体景观呼应。
医院总平面图
预留应急区位于基地的西侧,预留1000床应急医疗单元,平时可作为疗愈型健康生态活动疗养空间,充分实现用地灵活多变。
医院“平时”功能板块
医院“疫时”功能板块
行政办公及生活区位于基地的东南角,既独立设置又与医疗区相互联系。疫情时可以独立成区,保证医患分流。
交通组织
设计有效的组织患者、探视、医护、办公人群等相关动线交通与停车规划,设置识别性强的交通体系以及清晰统一的标识系统。综合医疗区主要人行出入口面向107国道,以衔接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对外车行主入口主要布置地块南北两侧城市规划道路;通过汽车坡道将车流引入地下组织交通流线。南侧设置两个车行出入口,自东向西依次为办公车行、供应车行。北侧设车行出入口三个,自东向西依次为门诊车行、急诊急救车行入口、住院车行出口。西侧设两个车行口,自北向南依次为污物出口、应急车行出口。各个功能区入口和出口分离,避免交叉。院区道路贯通,形成环道,保证消防车同行。
医院“平时”流线
医院“疫时”流线
医养融合
综合医疗区共设置4栋住院楼,有一条由南至北的景观绿坡引入,每栋住院楼面向优美的山体景观,台阶式的高低错落布置。A栋为综合医疗住院楼、B栋为康复住院楼、C栋为中端养老楼、D栋为高端养老楼,充分利用医院的医疗资源、大数据;云平台、社区医疗网;智能化医疗系统等为健康养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打造一条医疗—康复—中端养老—高端养老的服务链。
医院“平时”诊疗机制
医院立体园林空间
“平疫”转换
医院定位“平疫结合”医院,按照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设计,疫情时期可整体转化为传染病医院。
规划用地综合考虑了“战时”动员医院建设条件,在战时将用地主要分为污染区和清洁区,污染区位于城市下风向的基地西北部,清洁区位于东南部。
西侧的战时预留应急场地,疫情期间可按照装配式板房设计,迅速建设1000床的应急隔离病房,作为应急住院收治区。综合医疗区的门诊、部分医技功能区将转换为传染病治疗区,4栋平疫结合住院楼亦可转化为1000床的“三区两通道”传染性病房楼,其中A、B栋住院楼可转换为重症患者住院楼,C、D栋养老楼转换为轻症患者住院楼,A栋住院楼内100床ICU可转换为负压隔离重症监护室。
医院“疫时”分区
医院“疫时”诊疗机制
预检场地位于北侧中部,可作为初步筛查的临时构筑场地,感染门诊位于综合医疗区建筑首层北侧,连接急诊区,战时可迅速转换为主要接收、诊治大厅。保障及污物处理位于应急场地西北侧,污染物品集中于此处理,并由西侧污物出口运出。在预检应急场地北侧车行出口处设有急救车清洗间,用于救护车辆的清洗消毒;急救车流线不交叉,便于快速进出,有效缩短患者救护路线和流程。行政办公及生活区位于基地的东南角清洁区,疫时采用物理隔离,设置卫生通过等措施避免感染。
基地南侧道路为洁净区出入口,为洁净通道,设两个车行出入口。基地北侧道路为污染区出入口,设车行出入口三个。各功能区出、入口分离,避免交叉。病房楼住院部入口由北侧车行道进入,污物出口位于基地西侧。
项目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安全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为该区域人群塑造舒适、高效、放心、和谐的诊疗环境,打造江夏区综合老年康养医院的标杆。同时,设计考虑平疫快速灵活转换,提升了区域重大疫情的应急救治能力。